在現實生活中,AI 取代人類的議題已經出現了許多年,音頻圈作為使用科技產品為工具載體的行業,無疑也踏上了這艘通往未來的巨輪,但我們深知,藝術是無法被取代的,因為 AI 並不會出現情感,因此我們和 AI 做的應該是讓“替代”變為“輔助”,讓“對立”變為“融合”,以下就由我來示範如何在混音時伴隨著 AI Reverb 達到最佳效果。
雖然 Reverb 並不是“糊”的唯一原因,但難以把握空間感、不懂混響參數如何調節,確實是混音學習中的一大難點,而 AI 恰好能解決這些難點。
市面上的 AI Reverb 有非常多款,其中幾款較為熱門的分別是:
iZotope Neoverb (↑)
Sonible smart reverb (↑)
Rivium AI (↑)
而我們該如何運用它們呢?本片文章先用 iZotope Neoverb 舉例
我們來深入解析Neoverb的操作邏輯和使用方法。打開插件後,我們會進入到總界面:
1、設定 Reverb Assistant
首先,我們要通過 Reverb 助手,設定一些初步的參數,相當於給AI安排“任務”。
以下為我對這些參數的理解,各位可以參考一下:
(1)Style:選擇處理的風格樣式
Realistic更偏向真實房間建模的感受;Dramatic更偏向複雜地空間環境的感受。
(2)Size選擇空間大小:
類似衣服尺碼,有XS、S、M、L、XL等。
(3)Tone選擇處理風格:
Clean更偏向傳統的 Reverb 聲音;Dark更偏向柔和的 Reverb 效果,類似在一個具有大量吸音材質表面的空間中;Bright低頻 Reverb 比較少,混鼓組是個不錯的選擇;Airy透明感更強,人聲不妨試一試。
(4)Dry/Wet乾濕比
幹信號與濕信號的混合比,如果你是“發送軌”形式使用,可以拉到100%。
做好選擇後,點擊Next,播放音頻,即可開始智能分析並得出結果。
2、精細調整
完成AI分析處理後,我們也可以在主界面去做一些精細調整,讓結果更接近理想效果,這里分為四個區域為大家介紹。
紅色區域:可以選擇三種 Reverb 模式的融合比,包含Reflections首次反射聲、Plate板式 Reverb 、Hall廳堂 Reverb 。當然,點擊選項下方的小三角形,可以切換為Room房間 Reverb 或Chamber Reverb 室的 Reverb 。
藍色區域:可以調整Predelay預延遲時間、Smooth自然度、Dry/Wet乾濕比以及Level電平。
綠色區域:PreEQ為前級均衡器,對 Reverb 前的輸入信號進行頻率處理或限制;ReverbEQ為 Reverb 均衡器,可調整 Reverb 信號在不同頻率的處理比例。
黃色區域:通過BlendPad混合墊將紅色區域的三種 Reverb 模式進行組合,拖動“小圓圈”至哪種模式越近,內容佔比越高,相對應圖標下方的電平也會顯示實時變化。
在經過以上這些設定後,我們已經的出了AI + 人工 的最佳結果,基本上到這邊你已經得到了接竟完美的 Reverb 了,但接下來是我個人再進一步的做法
3、最後調整
依據個人判斷,iZotope Neoverb 的 Level 大概再 RC48的效果附近,遜色於 LiquidSonics 、VS33 和 Waves 的 H-Reverb ,因此我們在透過 AI 得出最佳的效果後,可以再用 LiquidSonics 模擬出類似的效果,這樣我們就能得到密度更高、聽起來更討好耳多的 Reverb 了!
4、感言
似乎每次討論到AI技術的話題,都不免引發這樣的討論:AI會替代人工嗎?我覺得現階段肯定與否都不太合理,而iZotope給出的答案也許是最符合當下的,那就是讓“替代”變為“輔助”,讓“對立”變為“融合”。
潮流是無法抵擋的,與其去抵制,不如利用AI獲取更多的思路、用AI去節省你反复嘗試從而浪費的時間、用AI提供更多合適的參考樣本,最終提升創作的效率。而你只需要全身心投入創作,探索更多的思路、挑戰更多的風格、融合更多屬於你的獨特想法。